購物車沒有加入任何商品
加入上次未結帳之商品 ×
王船與遶境歷史
相傳刈香起源於乾隆49年,八份姑媽宮陳姓信徒於曾文溪畔「十八欉松凹湖仔」撿拾到一艘書寫「代天巡狩」的王船,便帶回廟裡供奉,因此開始了以姑媽宮為首的十三庄三年一科遶境活動。後來道光三年一場曾文溪大水,暴雨導致河川改道,連帶刈香遶境香火中落,姑媽宮無力再辦,請示神明轉由西港街的慶安宮接辦。後來慶安宮主辦的刈香除了遶境外,逐漸加入醮典儀式與燒王船等,這些古禮便一直傳承至今,參與的村莊逐步增加到現今的九十六村鄉。
[“舟參”祭造船篇]
*“舟參”(ㄙㄣ)就是王船的龍骨,相當於人的脊椎,位置在船底中央
- 尋寶”舟參”:由慶安宮執事人員在不同的村莊尋找3-5棵榕樹做為候選對象,並依序編號以待日後選擇(時間在香科前一年農曆2-3月)
- 定寶”舟參”:由千歲爺擲筊擇定候選榕樹,該樹會被披上紅綵(時間在香科前一年農曆4月中旬,同時也是千歲爺的聖誕千秋)
- 取寶”舟參”:由造船師傅親自鋸下選定枝榮樹的枝幹,使用吊車吊掛,並披上紅綵與八仙彩,運回慶安宮旁王船廠(時間在香科前一年農曆8月中旬)
- 造寶”舟參”:由造船師傅執行開斧儀式,象徵開工,刨製成王船龍骨的形狀,每一香科均有規定不同的長度(時間在香科前一年農曆8-9月)
- 請寶”舟參”:地點在南海埔王船地,執行請神儀式並開光點眼,包含寶”舟參”以及其他與王船相關的神明紙糊神像,例如總趕公(類似領航員)、廠官爺(王船監造官)、王船媽祖以及王船兵將等 (時間在香科前一年農曆十月中旬)
- 合”舟參”底:在上述儀式完成後選定良辰吉時,由造船師傅在寶”舟參”前後鑽孔放入慶安宮執事人員等人捐獻的偶數個硬幣,之後封上便完成,代表為王船添載增福
- 建造王船木結構:完成大約在香科前一年農曆11月,整個工法就是一種工藝,是宗教信仰的藝術,整艘船的嚴謹程度達到可以真正下水的
- 王船彩繪:在木結構完成之後由彩繪師傅運用傳神的畫工賦予王船栩栩如生的莊嚴神聖的外觀(時間在香科前一年農曆11月下旬開始)
- 安龍目、崁巾與樑頭:執行王船的活化儀式(龍目就是王船的木製眼睛)(時間在香科前一年農曆12月初)
- 卜船長、大副、二副:在總趕公、廠官爺與王船媽祖的神案前擲筊,評選聖筊數多者榮任,負責王船的所有事宜,包含掌舵任務(時間在香科當年農曆正月十五)
- 王船豎桅掛帆、進水出澳:象徵王船下水停泊的儀式,但是僅以灑水等簡單動作代表,因為王船廠場地因素豎桅掛帆也是以簡單動作代表(時間在香科當年農曆四月上旬)
- 點艙:在第三日香下午,由慶安宮執事人員清點船艙中共十三艙的航海民生物資,並上船
- 燒王船:也就是送王儀式,恭送千歲爺返天庭,以人力方式將王船拉至王船地,火化遊天河(時間在香科期間農曆四月中旬)